2100多年前按天配资,
小小的蒜头被张骞出使西域的队伍
带回都城长安,
并在当时的雍丘(现在的杞县)落地……
岁月更迭,
那颗“小蒜头”如今不仅发展为
致富一方百姓的富农产业,
“杞县大蒜”更是乘着
“一带一路”的东风,
走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餐桌。
“十四五”以来,杞县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大蒜和铝基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
更是特色鲜明,
发展势头强劲有力。
展开剩余89%杞县大蒜
富民强县的“金色名片”
世界大蒜看中国,优质大蒜看杞县;
全国每4颗大蒜,就有一颗来自杞县;
大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域首位;
杞县75%的居民生活,
与大蒜紧密相连……
这些亮眼的成绩背后,
是杞县通过
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
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形成了
“种植、仓储、加工、
销售、研发”
五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的
可喜发展成果。
近年来,杞县建成了省级大蒜及大蒜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成功制定了“杞县大蒜”地方标准;
杞县大蒜种植系统入选“2024年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单”。
杞县被评为“全国大蒜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国家级出口大蒜质量安全示范区”;
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定点市场;
杞县大蒜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杞县积极引导企业
向精深加工转型,
推动大蒜产业全力突破
“原字号”“食字号”,
向“健字号”“药字号”产品进军。
目前,以潘安食品为龙头的
大蒜深加工企业达80多家,
年加工能力达60余万吨,
带动就业1.2万人。
建成、打造
集绿色生态种植、加工、研发、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大蒜现代产业园;
集绿色生态种植、加工、研发、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大蒜现代产业园;
全国最具规模的标准化交易市场,并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销售网络。
全国最具规模的标准化交易市场,并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销售网络。
交易、出口
县乡村三级大蒜交易市场30多个、贸易企业200多家、大蒜营销经纪人2万多人,年均交易量达200多万吨,交易额110亿元;直接、间接出口大蒜及制品50多万吨。
产品远销中东、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年出口额超40亿元。
县乡村三级大蒜交易市场30多个、贸易企业200多家、大蒜营销经纪人2万多人,年均交易量达200多万吨,交易额110亿元;直接、间接出口大蒜及制品50多万吨。
产品远销中东、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年出口额超40亿元。
大蒜产业已成为
杞县在高质量发展中
实现县域治理“三起来”的生动实践,
小蒜头带着杞县人民的热情,
走向了世界大舞台。
铝型材
驰风劲飞的“银色翅膀”
杞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铝型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建成了1800亩的
标准化铝型材产业园区,
涵盖铝型材加工、模具制造、
汽车轮毂、五金配件、特种玻璃等
上下游产业。
杞县强力推进铝型材产业发展,
打造集产、学、研、商、贸、服
于一体的全国铝型材生产研发基地。
围绕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
“三化”发展思路,
成立了河南省建科协铝型材
门窗幕墙专委会,
铝型材产业链荣获
第十二届河南省开发区建设“金星奖”,
杞县铝型材产业集群入选
2024年度河南省中小企业
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从杞县铝型材加工产业基地
走出来的“杞县制造”,
被广泛应用于高铁、医疗器械以及
装饰、建筑等领域。
铝型材—门窗—铝制家具,
产业链越伸越长;
从高端铝材到高档门窗、
高端铝制家居,
产业附加值越来越大。
双轮驱动,产业兴县。
杞县正以大蒜的“金色名片”和
铝型材的“银色翅膀”,
书写着富民强县、制造升级的
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未来的杞县,
必将在这幅波澜壮阔的产业画卷上,
绘就更加绚丽的色彩。
策划:戴晓翔 金少凌
统筹:丁冠华 唐劲淑 游银华
文字:汪少冲
图片:汪少冲 开报集团资料图
海报:万恒溦
值班编委:李蕙君按天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赤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